- 17
- 2023-03
- 论北宋科举与文艺的发展
2023-03-17
文学与艺术研究
- 17
- 2023-03
- 当代文学批评的媒介间性及其话语生产 ———兼及构建跨媒介文学阐释学之可能
2023-03-17
- 16
- 2023-03
- 当代文学批评的媒介间性及其话语生产
2023-03-16
- 16
- 2023-03
- 论北宋科举与文艺的发展
2023-03-16
- 03
- 2023-03
- 杜亚泉多元主义文化观再审视
2023-03-03
- 03
- 2023-03
- 论汉晋时期文章的集作形态
2023-03-03
- 03
- 2023-03
- 先秦两汉的文学身份批评及其发生
2023-03-03
- 27
- 2023-01
-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
2023-01-27
- 27
- 2023-01
- 从“仁者乐山”到《文心雕龙》“以山喻文”
2023-01-27
- 27
- 2023-01
- 西周颂赞性铭文的结构及生成
2023-01-27
- 30
- 2022-12
- 现代无聊情绪与网络文学的意义危机
2022-12-30
- 30
- 2022-12
- 周王室大夫怨刺平王与携王“二王并立”组诗考论———以《诗经· 小雅》之《雨无正》《角弓》《小旻》《菀柳》为中心
2022-12-30
- 13
- 2022-12
- 从“《诗》本事”到“诗本事”:古代诗歌本事批评的传承与发展
2022-12-13
- 13
- 2022-12
- 杜甫华州去官是弃官还是流放?
2022-12-13
- 30
- 2022-11
- 古乐想象与文学呈现:明代乐府诗的复古和新变
2022-11-30
- 30
- 2022-11
- 重构教化的美学:《文心雕龙》对“文”的理论再造
2022-11-30
- 27
- 2022-11
- 金元之际的汴京书写与文化记忆
2022-11-27
- 11
- 2022-11
- 孔子诗论”文本性质与“今文”解诗传统
2022-11-11
- 09
- 2022-11
- 从美的本质到审美活动: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对象转换问题再审视
2022-11-09
- 19
- 2022-09
- 论北宋科举士人的身份建构与审美思想的转变∗
- 北宋在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科举制,科举制对于审美具有重要影响。 北宋科举考试以儒家经 典为主,儒家强调审美的济世功用,审美的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主流。 由于没有门第约束,为了实现移风易俗、兼济 天下的理想,北宋士人必须通过道德自律,将自己树立为道德的权威。 作为具有文-官双重身份的士人,他们都是 能文之人,但需要在二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,在恪守官员职责的前提下游心于艺,
2022-09-19
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://beian.miit.gov.cn/#/Integrated/ComplaintA